前幾天,診所裡來了一位患者,說他肩背僵硬、相當酸痛,於是便找出他肌肉糾結僵硬的所在,打算逐漸將其揉散。在推拿的過程中,得知他平日的工作也兼幫人推拿,並且自誇他的手勁有多強,他的客人被推得大叫,他還說:不用叫,痛才有效!並且要我加重力道,他不怕痛。

 

這正是很多人對於推拿的錯誤觀念,以為推拿愈痛愈有效,其實“痛"是身體告訴你:“快要受不了啦!"記得之前在診所遇到的一位患者,是五十多歲的太太,來到診所時連走路的動作都看起來相當艱困,她說前一天去美容院洗頭,小姐要幫她按摩,按到腰部時,力道過猛讓她很痛,她告訴美容小姐,小姐對她說:“愈痛愈好,明天妳就會感激我了!",結果她回到家愈來愈痛,晚上睡覺時連翻身都有困難。這就是典型的推拿力道過強,傷及筋膜的例子。

 

以下引用吳若石神父與鄭英吉博士合著的《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》序文裡的一段話給大家參考:

 

『過去二十多年來,對反應區的按摩都採用力按摩「越痛越有效」的說法,甚至到過度用力,導致皮下受傷化膿的地步,這是不對的。正確的做法是:以骨骼定位反應區,由此定出最正確的位置,對反應區施以不同手法、適力的按摩刺激,讓被按摩者都在可接受、甚至是「舒服」的狀態下完成。請千萬別再用從前那套「越痛越好」的錯誤方法了。』

 

另外,再引用同書中第71頁的一段文字:

 

『痛覺依病人體質和耐痛力而定。痛覺跟病情也不一定成正比,有些人按摩某一個點特別的痛,但並不是表示他痛的地方,就是他病得最厲害的地方,因為神經的反應點不一樣,某些部位特別靈敏,某些部位比較遲鈍,比較痛的地方只能說這個器官有異常,不能表示這個器官病得很厲害。同時,按摩的力道和按摩的效果也不成比例,並不是愈用力,按摩的效果就絕對會很好,絕對不成比例。』

 

以上兩段話雖然是說腳底按摩,但是用在身體的推拿上是一樣的道理,尤其是足部的肌肉較少,骨骼較多,這種力道過度而造成筋膜受傷的情況就更形普遍。

 

因此,推拿時力道和疼痛感的關係上有幾個原則要掌握:

 

第一、愈接近關節、骨骼的部位愈要小心、輕柔,不要過重,而肌肉較厚的地方,如大腿、臀部、背後膀胱經部位,則較適合依情況逐漸加重力道。

 

第二、急性扭挫傷48小時內、或患部有微熱、紅腫的情況下,也禁止用重手法推拿,要採極輕柔的手法,或根本不推患部,而改以推拿其附近關節、筋肉和穴位,幫助其疏筋活血即可。

 

第三、痛感是相對的,每個人對疼痛的耐受力不同,因此推拿時要隨時體察患者的感受。如果患者突然肌肉緊崩、疵牙列嘴,或是肩膀突然上聳、趴著時突然膝蓋彎曲腳跟翹起來,甚至已經大聲喊痛,就表示力道已經過重,需要放輕你的手法了。

 

總之、推拿應該是很舒服的享受,如果患處血路淤積較嚴重,頂多只能是酸軟或微痛,最好還能提醒患者,若太痛要主動告知,以免受傷,千萬不要再迷信「愈痛愈好」的說法了!

 

 

棹岱 97/03/03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棹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